商品详情

36.00

《风雨百年(季羡林自传季羡林精品集)》(季羡林)

数量

商品详情

编辑推荐语

《风雨百年(季羡林自传季羡林精品集)》从贫寒学子到学术泰斗,从海归到牛棚,从看门老头到北大副校长, 学者季羡林百年人生记录。季羡林:山东聊城人,字希逋,又字齐奘。 的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翻译家。在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上有极高的造诣,是该领域的 。被誉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内容提要

《风雨百年(季羡林自传季羡林精品集)》由季 羡林亲自编订(原名《风风雨雨一百年》)。回顾了 自己童年读书生活、早期教书生涯、留学德国、牛棚 经历、北大执教以及他的学术总结、人生感悟、同病 魔的斗争,是一本全面了解季羡林生活与思想的好书 。2009年获得第五届 图书馆文津图书奖,很值得 一读。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2009),山东聊城人,字希逋,又字 齐奘。 的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 佛学家、史学家、翻译家。在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 上有极高的造诣,是该领域的 。被誉为国学大师、 学界泰斗、国宝。 季羡林1935年留学德国,1946年回国后受聘为北 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1956年任中国科学 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著 有《牛棚杂忆》《留德十年》《季羡林谈人生》等,有 深远的影响。

目录

1 我的童年
我的童年
我的中学时代
报考大学
记北大1930年入学考试
1930—1932年的简略回顾
寸草心
我的家
高中国文教员一年
2 十年回顾
进入哥廷根大学
学习吐火罗文
德国学习生活回忆
十年回顾
黎明之前
遥远的怀念
3 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心声
我和北大
怀念西府海棠
梦萦水木清华
纪念一位德国学者西克灵教授
回忆陈寅恪先生
忆恩师董秋芳先生
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心声
4 我和书
我和书
我的书斋
对我影响 的几本书
我 喜爱的书
十种书
《留德十年》楔子
《牛棚杂忆》缘起
《清华园日记》引言
5 在病中
大放光明
在病中
回家
三进宫
笑着走
6 我的学术总结
我是怎样研究起梵文来的
研究学问的三个境界
我和外国文学
我和外国语言
我的学术总结
7 我的人生感悟
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做人与处世
我们面对的现实
关于人的素质的几点思考
我的座右铭
老年谈老
长寿之道
我的人生感悟
九十述怀
九三述怀
九十五岁初度
封笔问题
翻译很重要

精彩试读

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心声

按我出生的环境,我本应该终生成为一个贫农。
但是造化小儿却偏偏要播弄我,把我播弄成了一个知 识分子。从小知识分子把我播弄成一个中年知识分子 ,又从中年知识分子把我播弄成一个老知识分子。现 在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耳虽不太聪,目虽不太明, 但毕竟还是“难得糊涂”,仍然能写能读,焚膏继晷 ,兀兀穷年,仿佛有什么力量在背后鞭策着自己,欲 罢不能。眼前有时闪出一个长队的影子,是北大教授 按年龄顺序排成了的。我还没有站在 前面,前面还 有将近二十来个人。这个长队缓慢地向前迈进,目的 地是八宝山。时不时地有人“捷足先登”,登的不是 泰山,而就是这八宝山。我暗暗下定决心:决不抢先 加塞,我要鱼贯而进。什么时候鱼贯到我面前,我就 要含笑挥手,向人间说一声“拜拜”了。

干知识分子这个行当是并不轻松的,在过去七八 十年中,我尝够了酸甜苦辣,经历够了喜怒哀乐。走 过了阳关大道,也走过了独木小桥。有时候,光风霁 月,有时候,阴霾蔽天。有时候,峰回路转,有时候 ,柳暗花明。金榜上也曾题过名,春风里也曾得过意 ,说不高兴是假话。但是,一转瞬间,就交了华盖运 ,四处碰壁,五内如焚。原因何在呢?古人说“人生 识字忧患始”,这实在是见道之言。“识字”,当然 就是知识分子了。一戴上这顶帽子,“忧患”就开始 向你奔来。是不是杜甫的诗:“儒冠多误身”?“儒 ”,当然就是知识分子,一戴上儒冠就倒霉。我只举 这两个小例子,就可以知道,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们 早就对自己这一行腻味了。“诗必穷而后工”,连作 诗都必须先“穷”。“穷”并不一定指的是没有钱, 主要指的也是倒霉。不倒霉就作不出好诗,没有切身 经历和宏观观察,能说得出这样的话吗?

世界各国应该都有知识分子。但是,根据我七八 十年的观察与思考,我觉得,既然同为知识分子,必 有其共同之处,有知识,承担延续各自 的文化的 重任,至少这两点必然是共同的。但是不同之处却是 多而突出。别的 先不谈,我先谈一谈中国历代的 知识分子,中国有五六千年或者 长的文化史,也就 有五六千年的知识分子。我的总印象是:中国知识分 子是一种很奇怪的群体,是造化小儿加心加意创造出 来的一种“稀有动物”。虽然十年浩劫中,他们被批 为“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修正主义”分子,这实际 上是冤枉的。这样的人不能说没有,但是,主流却正 相反。几千年的历史可以证明,中国知识分子 关心 时事, 关心政治, 国。这 一点,是由中国 历史环境所造成的。在中国历 ,没有哪 没有 虎视眈眈伺机入侵的外敌。历 许多赫然有名的皇 帝,都曾受到外敌的欺侮。老百姓 不必说了。存在 决定意识,反映到知识分子头脑中,就形成了根深蒂 固的爱国心。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管这句话 的原型是什么样子,反正它痛快淋漓地表达了中国知 识分子的心声。在别的 是没有这种情况的。然而,中国知识分子也是极难对付的家伙。他们 的感情特别细腻,敏锐,脆弱,隐晦。他们学富五车 ,胸罗万象。有的或有时自高自大,自以为“老子天 下 ”;有的或有时却又患了弗洛伊德(?)讲的 那一种“自卑情结”(inferiority complex)。他 们一方面吹嘘想“通古今之变,穷天人之际”,气魄 贯长虹,浩气盈宇宙,有时却又为芝麻绿豆大的一点 小事而长吁短叹,甚至轻生,“自 于人民”。关键 问题,依我看,就是中国特有的“国粹”——面子问 题。“面子”这个词儿,外国文没法翻译,可见是中 国 的。俗话里许多话都与此有关,比如“丢脸” 、“真不要脸”、“赏脸”,如此等等。“脸”者, 面子也。中国知识分子是中国国粹“面子”的主要卫 道士。

尽管极难对付,然而中国历代统治者哪一个也不 得不来对付。古代一个皇帝说:“马上得天下,不能 马上治之!”真是一针见血。创业的皇帝决不会是知 识分子,于是像刘邦、朱元璋这样一字不识的地痞流 氓就成了开国的“英主”。可是,一旦创业成功,坐 上金銮宝殿,这时候就用得着知识分子来帮他们治理 。不用说 大事,连定朝仪这样的小事,刘邦 还不得不求助于叔孙通。朝仪一定,朝廷井然有序, 共同起义的那一群铁哥儿们,个个服服帖帖,跪拜如 仪,让刘邦“龙心大悦”,真正尝到了当皇帝的滋味 。

同面子表面上无关实则有关的另一个问题,是中 国知识分子的处世问题,也就是隐居或出仕的问题。
中国知识分子很多都标榜自己无意为官,而实则正相 反。一个 有典型意义又众所周知的例子就是“大名 垂宇宙”的诸葛亮。他高卧隆中,看来是在隐居,实 则他 关心天下大事,他的“信息源”看来是 多 的,否则,在当时既无电话电报,甚至连写信都十分 困难的情况下,他怎么能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因而 写了有名的《隆中对》呢?他经世之心昭然在人耳目 ,然而却偏偏让刘先主三顾茅庐然后才出山“鞠躬尽 瘁”。这不是面子又是什么呢?

我还想进一步谈一谈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 古 怪、很难以理解又似乎很容易理解的特点。中国古代 知识分子贫穷落魄的多,有诗为证:“文章憎命达。
”文章写得好,命运就不亨通;命运亨通的人,文章 就写不好。那些靠文章中状元、当宰相的人,毕竟是 极少数。而且中国文学 根本就没有哪一个伟大文 学家中过状元。《儒林外史》是专写知识分子的小说 。吴敬梓真把穷苦潦倒的知识分子写活了。没有中举 前的周进和范进等的形象,真是入木三分,至今还栩 栩如生。中国历 一批穷困的知识分子,贫无立锥 之地,决不会有面团团的富家翁相。中国诗文和老百 姓嘴中有很多形容贫而瘦的穷人的话,什么“瘦骨嶙 峋”,什么“骨瘦如柴”,又是什么“瘦得皮包骨头 ”,等等。都与骨头有关。

这一批人一无所有, 值 钱的仅存的“财产”就是他们这一身瘦骨头。这是他 们人生中 的一点“赌注”,轻易不能押上的,押 上一输他们也就“涅槃”了。然而他们却偏偏喜欢拼 命,喜欢拼这一身瘦老骨头。他们称这个为“骨气” 。同“面子”一样,“骨气”这个词儿也是无法译成 外文的,是中国的国粹。要举实际例子的话,那就可 以举出很多来。《三国演义》中的祢衡,就是这样一 个人,结果被曹操假手黄祖给砍掉了脑袋瓜。近代有 一个章太炎,胸佩大勋章,赤足站在新华门外大骂袁 世凯,袁世凯不敢动他一根毫毛,只好钦赠美名“章 疯子”,聊以挽回自己的一点面子。

相关产品推荐

服务参数

- 本商品享受上述商家服务 - 关闭

商品参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