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21.66

《格奥尔格·罗森/南京不会忘记》(王山峰|总主编:张建军//卢海鸣)

数量

商品详情

编辑推荐语

在第三个 死难者 公祭日来临之际,侵华日军 遇难同胞纪念馆、南京出版社组织专家编撰出版了“南京不会忘记”丛书。王山峰著的这本《南京不会忘记:格奥尔格·罗森》就是该系列丛书之一。本书采用第三方人士的独特视角,借助大量的中、美、德等国的原始文献、书信、日记,再现了 义士格奥尔格·罗森的勇敢和大义。本书的出版,不仅仅是单纯讲述历史, 是为了记住在黑暗中的人性光芒,在人间炼狱中的一抹温暖。

内容提要

格奥尓格·罗森,德国人,外交官(德国驻华大 使馆秘书)。王山峰著的这本《南京不会忘记:格奥 尔格·罗森》以人物传记的形式介绍了这位主角在南 京大屠杀期间的生平事迹,着重描写了他的经历,并 配以文献档案来还原历史、揭示真相。

目录

子承父业:家族传统忠实继承
耳闻目睹:日本侵华非为正义
江上漂泊:重回南京一波
重启工作:见证暴行痛心疾首
折冲樽俎:嫉恶如仇爱憎分明
不虞之隙:胸怀正义据理力争
孤标傲世:孤高自赏傲然一世
主要参考资料

精彩试读

1931年秋天,日本以荒唐借口蓄意制造“九一八 事变”后,东北三省很快全境沦陷。随后,日军又在 华北地区不断蚕食中国领土,从1933年开始先后在北 京、天津、沈阳工作过的罗森,对此自然是有深刻地 观察和了解。
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力图在 的各个领域推 行“一体化”政治,但是纳粹党徒中懂外交的人士极 少,因而外交工作中只好延用大量原有的工作人员, 罗森也是其中之一。当罗森1933年抵达北平领事馆时 ,早在这年的一月,日军已经攻破了山海关,华北成 为抗日的前线。三月份中国守军在喜峰口、古北口展 开的长城抗战,再次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当中国守 军的浴血奋战在长城上下铸成悲壮之后,随后在春夏 之交,中日之间签署了《塘沽协定》,华北的战事也 随即暂时由紧张趋向了缓和。
罗森抵达北平领事馆时,正直中德双方民间和官 方交流不断深入和扩大。由于德国政府 多地从战略 方面考虑其在远东的利益,因而对于中日之间的这场 战事,立场相当超然和中立。但是由于美、英等国对 中国的抗战态度 加暖昧不清,所谓的“援助”也是 口惠而实不至,所以国民政府 倾向于和德国合作。
从实利的角度出发,德国也确实和中国进行了密切的 超出经济领域的合作。虽然日本也是德国重要的合作 伙伴,德国希望在远东的这场事不关己的冲突双方中 实行“等距离”外交,实际上,由罗森等外交官参与 经营的中德关系,远远好过同一时期的德日关系。如 1933年5月,在北平成立了以沟通中德两国文化交流 为使命的学术文化团体中德学会,这个明显带有政府 背景的机构的成立,除当时的德国驻华公使参赞斐霞 和公使陶德曼以外,作为德国驻北平代理领事的罗森 ,其间也做出了大量努力。
间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所谓 的“等距离”外交与其说是一种外交策略,不如说只 是一种外交理想。由于利益的变化,外交距离也会相 应进行调整。1936年11月,德日签订了《 产 协定》。虽然这一协定并不特定针对中国,但这个协 定对于日本全面侵华关系重大,中德关系由此蒙上了 一层厚厚的阴影。 关系中德国由和中国的密切合 作逐渐转向和日本合作。此时的罗森,已经从北平转 任天津后,再从天津北上沈阳开展工作。沈阳是日本 侵华后中国沦陷的 座大城市,也是一座中国抗日 战争 具有符号意义的城市。1936年时,德国 并未承认“伪满洲国”的地位,因而在这个城市里工 作,罗森感觉意义不同寻常。在这里,罗森感受到了 另一个状态下的中国。在市井里弄中可以发现,即使 是下层的黄包车夫们,都不会承认自己是“满洲人” ,感受强烈的却是这个外表光鲜的伪满洲国背后隐藏 着的中国人无法熄灭的抗争和愤怒。另一方面,日本 并未因为占领中国东北而感到满足,相反,贪婪的侵 略者们正在积极酝酿进一步全面侵华的计划,沈阳的 空气中终日充满着大战来临之前的气息。日本的军国 主义者还在这座城市里狂热地宣传战争,在当时闹市 区的日本玩具商店里,大桌子上摆放着各式各样的玩 具,其中有当时 现代化造型的小坦克、大 、机关 、轰炸机、水雷和毒气弹、望远镜、 箱、 、军用口哨。包装糖果的糖纸上也绘满了充满战争气 息的飞机、迫击 和轰炸机 的图案,表现的是硝 烟弥漫的画面。 糖果、舰船糖果、歼击机水果卷 糖,大 球糖比比皆是。这些玩具和糖果,将来要 在中国孩子们的手里玩耍和嘴里溶化,这是一种怎样 的社会气氛。面对这一切,罗森有自己冷静的观察和 态度。但由于中德关系日趋微妙,在中、日、德三方 关系中,罗森虽然看到了日本侵华的不义,在言语中 对日本方面表达了不满,但外交人员的特殊身份使他 又不得不服从德国中立的外交政策。
P11-13

相关产品推荐

服务参数

- 本商品享受上述商家服务 - 关闭

商品参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