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选 件
- 已售件
-
服务
- √7天无理由退货(拆封后不支持)
- √假一赔三
- √消费者保障服务
商品详情
-
ISBN编号
9787550222441
-
书名
中国式管理全集:人性有弱点无缺点
-
作者
曾仕强 著
-
出版社名称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定价
75.00
-
开本
16开
-
出版时间
2014-01-01
-
纸张
胶版纸
-
包装
精装
- 查看全部
内容简介
《中国式管理全集:人性有弱点无缺点》是一本心灵励志书。人性的弱点本身不是问题,“人”是问题的关键,曾仕强集数十年人生经验与深厚学养于一身,教对人性的弱点有深刻的理解和独特的看法。对于人性弱点,我们了解得越透彻,越容易选择正确的应对方式,从而越能够取得预期的效果。每个人都有弱点,但弱点不等于缺点,如何让弱点变成优点,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通过阅读本书,你会找到正确的认识自己、读懂他人的好方法,从而发现为人处世并不难。
作者简介
曾仕强,中国式管理之父,当今中国极具影响力的管理大师与国学大师。台湾交通大学教授,台湾师范大学教授。英国莱斯特大学管理哲学博士,美国杜鲁门州立大学行政管理硕士。研究中国管理哲学三十年,首倡中国式管理,名动政商学界,享誉海内外。
曾仕强教授深谙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管理学术,学问渊深,世情洞达。他是央视《百家讲坛》非常受欢迎的主讲专家之一,以其深厚的中国文化功底和中西贯通的渊博学识在中国管理界独领风骚。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人人都逃不开的人性弱点
人类有思想就会有弱点
求生存:活着才是硬道理
自私: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求快乐:快意人生人人向往
第二章 人类何以有弱点
生命有限而求长生
物质有限而谋利益
本能需求而逐快乐
因为有理想,所以有弱点
第三章 人类历史就是彼此利用弱点的历史
神权时代利用鬼神让人敬畏
君权时代利用纪律让人服从
民权时代利用观念控制自由
网络时代利用媒体渲染弱点
第四章 向错走,弱点就是缺点
有钱时想自己,无钱时想别人
得意时爱炫耀,失意时穷诉苦
位尊时耻闻过,位卑时善讨好
势强时欺侮人,势弱时很隐忍
体健时不爱惜,体衰时依赖人
年轻时显聪明,年老时逞固执
前进时得罪人,后退时不救人
为主时立威严,附从时爱逢迎
施舍时很小气,受益时易忘记
有理时不饶人,错误时常辩解
第五章 向对走,弱点也是优点
有钱时想别人,无钱时想自己
得意时不炫耀,失意时不诉苦
位尊时不虚妄,位卑时不讨好
势强时多助人,势弱时要自持
体健时应爱惜,体衰时多锻炼
年轻时要谦恭,年老时不固执
前进时想退路,后退时要救人
为主时不苛刻,附从时不逢迎
施舍时要舍得,受益时要感谢
有理时能恕人,错误时要坦承
人类最大的优点在于懂得根据目标选择策略
第六章 主动显示弱点还是技巧隐藏弱点
隐藏弱点有大智慧
主动示弱有大好处
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具体做法
人性的弱点原本相近
利用人性的弱点要适度
了解人性的弱点改变自己的命运
……
精彩书摘
人类有思想就会有弱点
人性的弱点,是与生俱来不可避免的。也是自古以来,一直存在,并且没有改变的。
只要人有思想,就会触及这些弱点。没有思想的人,不会因应这些弱点,反而令人担心。
植物求生存,但由于它们不能活动的缘故,只能就固定的位置吸取自己所需要的养分。植物的弱点相当单纯,就是不能活动,缺乏变换生存环境的能力。
动物求生存,具有活动的本能,可以变换生存的环境,却必须完全适应外界的种种变化,并没有能力来加以改造。动物的弱点在于不能创造,只能够适者生存。
人类就不是这样,我们能够活动,可以选择生存的环境。同时具有创造的能力,可以把生存环境改造得更加合乎我们的需要。然而,人类的弱点在于具有选择的能力,却缺乏判断的素养;有创造的能力,却往往走错了方向,把生存环境改造得愈来愈对人类的生存不利。
无家可归的人、穷人、妓女、酗酒者、吸毒者、谋杀者、抢劫者,基本上都是人类创造力的产物。烟草、毒品、酒类、枪支、性病、癌症、高血压、艾滋病、家庭暴力、精神失常、性侵害,等等,又何尝不是人类求生存的选择、改造方向错误所带来的后遗症?
任何一个时代,人类都会为了求生存制造出许多器物,一代又一代地传承、改造。结果愈改造愈令人失去生存的信心。请问:这究竟代表人类文化的进步还是退化呢?宗教、政治、经济、军事、工业、商业、社会各方面,我们自认为愈来愈进步,而整个人类却愈来愈不安、紧张,而且孤立无援,这是什么原因?
人性弱点随着人类的生存而存在,自古以来,从没有消失过。我们应该怎样妥为因应,岂不是兹事体大?
人类和其他动物最大的不同在于具有思想。因为有思想,人类把地球改造成了今日的样子,创造出许多事物。也因为有思想,人类将宇宙破坏成今日的样子,种下了许多危机。
首先看矿物,原本各安其位。但是人类想尽办法,把它们探勘、挖掘、采集、冶炼,然后充分利用,制造出种种物品或者开发出许多用途。一方面物尽其用,使它们的功能得以好好发挥;一方面则造成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甚至濒临耗尽用完的厄运。矿物是自然形成的,但是种种变化、合成、用途,显然来自人类的思想。
其次看植物,热带植物生长在气候炎热的地区,寒带植物繁衍于寒冷的地带,温带、高山和沼泽,也各有其特殊的植物点缀其间。人类爱动脑筋,发现移植、育种等方法,把热带植物移到寒带、沼泽植物弄到室内,大的变小、高的变矮、瘦的变肥,搞得植物自己都莫名其妙,到底哪些植物才是“原住民”?人类的思想,已经把植物界的自然秩序破坏了。
再看动物,原来也是划地为界各有各的生存地区,而且一物降一物,各有各的生存方式。人类把狂野的动物训练成温驯的动物,将野生的动物饲养为家畜。不但改变了动物的生存地区,从高山移到平地、从深海移到陆上,而且改变了动物的食物和习性,运用改良品种的技术,将动物搞得忘记了自己原本的样子。
至于人类自己,情况也大致相同。远古时期,地球只是一大块土地的时候,由于科技不发达,自然的关山阻隔产生很大的作用。黄、白、黑各色人种分别在不同的地区,各自创造自己的生存花样,发展出各具特色的文化。
这种相安无事的情况到底被人类自己破坏了。动物,顾名思义,是会动的。既然会走动,而地球上纵然有高山也有大川,动物走来走去,难免会逾越原来的生存地区。越界的结果,如果能够适应,等于扩大自己族类的生存地区,继续繁衍下去。若是不能适应,就会退回原地或者死亡,等于自然的力量限制了自己族类的生存地区。人类就不是如此,凭着思想,不但要探险,对陌生地区很有兴趣,而且要适应新环境,不让环境的变化将自己难倒。在科技尚未发达的时候,人类善用自己的两条腿,已经东奔西跑,相当不安分了。路是人走出来的,越高山、渡大川,总是能走出一条路来。
大自然看到人类不安分,恐怕人类会弄乱自然秩序。为了保护自然,大地开始分裂,希望以茫茫大海来隔绝人类的到处流窜。然而人类用思想发明了飞机和轮船,可以飞越高山跨越大海,征服高山,能够乘风破浪,征服海洋。人们一方面积极向外发展,到处展示自己的花样,说是宣扬文化;一方面又热衷于长他人威风,吹嘘自己在别处的所见所闻,把别人的花样带回来,说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当大自然的力量逐渐丧失对人类的约束作用时,有心人开始尝试“以毒攻毒”的策略,企图以人类的思想来约束人类,因此提出若干意识形态,以规范自己的同志,形成堡垒分明的两大阵营。意识形态的对抗已经证明人类冲破了血统、语言、宗教、生活习惯的限制,不再能够用单纯的血统、语言、宗教或生活习惯来证明彼此的不同,只好采取意识形态的标准,把世界勉强一分为二。
人类的思想,当然不是意识形态所能够限制的。资讯爆炸,又通过各种科技化媒体深入每个家庭。资讯交流结束了意识形态的抗争,也使人类再一次面对茫茫的前程不知如何是好。
意识形态好比上作文课时老师的命题,既然老师出了这么一个题目,学生心目中已经有了某种标准,只要尽量符合这个标准,不要文不对题,及格应该是相当有把握的。意识形态被打倒之后,老师在黑板(白板)上面,写下两个大字:无题。学生就既摸不清标准,也弄不清楚怎样写才能切合无题。
市场上产品的标准如果由厂商制定,顾客只能配合厂商的意识形态,称为“生产导向”,这样对厂商十分有利。现在顾客不愿意配合厂商,要自己制定产品标准,叫作“市场导向”,这对厂商十分不利。因为厂商难下决心,而顾客需求不一,难以捉摸。
意识形态对同志的要求十分明确,顺我者生,逆我者亡。意识形态解除界线之后,谁是同志,谁又是敌人,几乎难以分辨。
人类为什么会弄成今天这个样子?因为我们的思想过分集中在人性的弱点上面。
生物求生存,只是逐渐缓慢地演化,在适应中求变化。人类求生存,由于思想发达,要求快速进步,等于在变化中求适应。
植物怕死,却勇敢地面对死亡而毫不逃避。动物怕死,于是极力逃避死亡,但在挣扎无效、逃脱不掉的时候,也会悲哀地面对死亡。人类怕死,凭着思想设计出很多花样。光是清晨起床以后可以从事的活动,就包括深呼吸、柔软操、太极拳、按摩穴道、慢跑、快走、登山,等等,种类繁多难以枚举。至于求神拜佛,更是动植物难以想象的事情。
因为怕死,人类企图将责任推给别人,设法出卖朋友以嫁祸他人。因为怕死,人类研究各种药物延长寿命。
中国人怕死,于是经常服用补药。美国人怕死,于是在宪法中明确规定人民具有合法拥有枪支的权利。结果呢?中国人可能死于药物中毒,而美国人则会在一瞬间成为枪下的冤魂。俗语有云:愈怕死的人愈快死。是否如此?
动植物贪生,但它们要求得相当有限。人类贪生,却开发出很多难以实现的欲望。例如希望长生不老,希望返老还童。不幸遭遇死亡,又企求保存躯体以待复生,能够继续原来的生命。自己的五脏六腑出现问题,就设法移植别人的器官,并且不希望产生排斥的不良现象。甚至通过巫术,折减他人的寿命来延长自己的生命。动植物只是求生,人类却是贪生。
生存的条件,说起来不外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但是一般人总是先想到物质而后才想起精神,甚至为了物质可以委屈自己,即使精神受伤害也认为是一种应该的忍耐。同样依赖物质以维持生命,动物可能也会储蓄,却远不如人类那么贪得无厌。有东西吃还要求其精致美味,吃饱了还要求保持源源不断,唯恐无以为继。人类的贪婪,帮助媒体大幅发展,以致媒体反过来操纵人类的空间。就动植物而言,媒体再厉害,对它们也是无能为力,无计可施。
植物顾自己,只知道自己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吸取自己所需要的水分。动物顾自己之外,有时会照顾幼小的子女,比植物好像进步一些。人类顾自己,懂得戴上假面具,假公济私还不够,还要以私害公。原先人类还知道顾自己必须顾家庭,现在愈来愈弃家庭于不顾,仅仅顾自己。
动植物顾自己并没有发展到自私的地步。人类自私的表现,令人类自己也觉得十分气愤,却也无可奈何。利令智昏,为了贪利、争利,人类演变到子可以弑父、兄可以杀弟,最好的朋友也会翻脸不认人。媒体发达之后,将各种想象得到的贪财争利的伎俩,都描述得清楚仔细,令人觉得从媒体上获得学问好像十分困难,而从媒体学习一些不良伎俩、不正当行为,却似乎非常容易。
为了贪名,人类更是无所不用其极,将礼、义、廉、耻的相关事宜都置之不顾。为了争取学业成绩的排名,从小就知道补习,向老师求情、送礼,讨好老师,考试作弊甚至恶意中伤比自己成绩好的同学。为了争取运动成绩排名,从四五岁开始就整天训练。参加比赛时,服用药物以增强体力,乃至威胁利诱竞赛对手,使其放水称臣,这些都是贪名的表现。
……
前言/序言
人性的弱点并非人性的缺点
人性与习惯并不相同
首先,让我们把人性和习惯区分开,分别认识得更清楚一些。人的行为习惯,并不能代表人性。
譬如大多数人都喜欢讨价还价,这仅仅是一种行为习惯,而非人性。如果有一天,大家都不喜欢讨价还价这种形式了,也就用不着讨价还价了。
见面的形式,无论是握手、拥抱,还是亲吻,都只能算是行为习惯,与人性无关。比如人和人见面要不要向对方微笑?有什么方法,可以让别人马上喜欢上自己?到底是“请将”好呢,还是“激将”更有效?恐怕这些都不是人性的基本问题。
人类的行为习惯具有区域性特点。每个地区,由于风土人情的差异,会逐渐形成一套约定俗成的习惯,因而彼此不同,各有特色。
那什么才是人性呢?
首先贪生怕死是人性。因为不论种族、肤色、语言、文字、居住环境或者交通设施有多大的不同,只要想到死,好像大家都会感到相当害怕。当然,有时候某些人面对死亡会视死如归,但那属于舍生取义,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并非人人、时时都能做得到。
我们一般情况下把人类共同的性质当作人性。人性虽然是相近的,但是每个人因各自不同的人性所采取的策略并不相同,以致产生的行为习惯也各有不同,有些甚至相去甚远。
人性的弱点说起来最重要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人人都要求生存。人人都要求生存,所以大家的弱点也都相近。只不过求生存的方式不一样,因此各自的习惯相去甚远。而求生存这个弱点逐渐衍生为怕死、贪生,最后变成了只顾自己。
顾自己顾到一定程度,就成为自私。如果说求生存是人性的第一层弱点,那么自私便已经进入了人性的第二层弱点。自私的表现,以贪利、贪名为代表,贪利、贪名的结果,最后都会归结到贪图享受上面来。
贪图享受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追求个人的快乐。于是求快乐成为人性的第三层弱点,这层弱点以刺激、争夺和征占为重点,导致各种明争暗斗的花样,令人苦恼不堪。
人性的弱点并不全是人性的缺点,因为求生存、自私和求快乐,基本都是人类进步的原动力。所有的企图心,实际都建立在这些基础之上。只要保持合理,求生存、自私和求快乐,不但没有害处,反而有好处。
适应人性的弱点,若是策略正确,弱点都会变成优点。所以,策略的选择和应用非常重要。对于人性的弱点,我们主张不要存心加以利用,以免造成害人的后果,也害了自己。同时主张不要完全防备别人运用我们的弱点,以免丧失机会,永远建立不了所需要的各种关系。
研究人性的弱点,主要在于明辨适应的策略,使弱点运用和被运用到合理的程度,以求化弱点为优势,助己助人。
人性是先天性的,彼此相近;习惯是后天性的,各不相同。
自古以来,一切都在变,唯有人性没有变。人们拿不变的人性,来适应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于是采取不同的策略,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因而形成有差异的习惯。
习惯从适应人性的弱点而来,又用以满足人性的弱点。
弱点可以变成优点,也可能成为缺点。好习惯使弱点变成优点,坏习惯使弱点成为缺点。
采用何种策略,养成什么习惯,都是“人”的问题。人性的弱点从根本上来说不是问题。
对人性的弱点,要适应、运用,不可控制、利用。这样对人有利,对自己也有好处。
人性和习惯不同,前者是天生的,属于先天性,而且整个人类的人性大抵相近;后者属后天性,是逐渐养成的,几乎人人都不太相同。
大家关心人性的弱点,希望通过对人性的掌握,实现对自己有利的企图,达成预期的目标,并且提高其效益。这种是人性中求生存的表现,但是如何掌握人性的弱点,怎样控制人性的弱点,采取什么方式来评估人性的弱点,则由于各人的习惯不同而有差异。
求生存是人性,用来求生存的方法是习惯。有人好吃懒做,也有人勤奋积极,是习惯不同,并不是人性互异。所以说好逸恶劳是人的本性,实在是一种错误说法。好逸恶劳应该属于人的习惯,有人如此,有人则习于劳作,近乎工作狂。
自古以来,一切都在变,只有人性没有变。我们常说人性变了,其实改变的是习惯,并不是人性。
习惯从哪里来?人性既然不变,为了以不变应万变,我们必须采取各种不同的策略,来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以满足人性的需要。这些不同的策略表现出来的行为,就成为习惯。习惯由何而生?由各人不同的策略而产生,所以人人不同。
例如人性要求生存,几乎凡人皆如此,没有不同。但是各人求生存的策略差异很大。有人以隐藏实力来求生存,认为含蓄是一种涵养。有所保留是谦虚,不要锋芒毕露,以免引起他人不悦,而对自己的生存构成压力。有人则到处作秀以求生存,认为表现才能吸引别人的注意力,以攻为守对自己比较有利。采取隐藏策略的人逐渐培养出十分忍耐的习惯,能隐人所不能隐,藏人所不能藏。而采取作秀策略的人也逐渐养成招招出击的习惯,虚张声势,到处拜托大家给他一个展示的机会。再加上隐藏和作秀的方式彼此不同,因而变化出很多花样,构成五花八门的生存之道。所谓“人一上百,形形色色”,可见,习惯不同,使得人群与社会不但多元化,而且复杂化。
人性的弱点不过是人潜在的欲望
人性最基本的弱点便是求生存。求生存逐渐发展成只顾自己不顾别人,便进入了自私的层次。自私自利的表现,归根结底是由于贪图享受,这又进入求快乐的层次。
每个弱点都包含三个向度。求生存表现在怕死、贪生和顾自己上,产生了很多可资攻击的弱点。自私表现在贪利、贪名以及贪图享受上,多少人为求名利而创造、发明,多少人为求名利而摧残、破坏。同样为求享受,多少人不论贫富都能够随缘随喜,开开心心、快快乐乐过一生;多少人又贫有贫的痛苦,整日怨天尤人,富有富的苦恼,徒然成为不快乐的富翁。其实求快乐,也表现在刺激、争夺以及征占上,各有策略,也都往往为对方的对策所命中,弃甲投降。
人性三大弱点本身不是问题,不过是人潜在的欲望。变成优点或缺点则是策略问题,也就是“人”的问题。人有权选择采用哪种策略,使弱点成为优点或缺点。
乍一看,人类求生存免不了贪生怕死。
我们不妨虚拟一下,假定人人都不贪生,抱着活多久就算多久的心理;人人也都不怕死,认为死了之后,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请问:社会会安宁吗?人类幸福与否?恐怕会天天有人自杀,时时有人杀人,搞得人人不安宁,社会乱糟糟,谈不上什么快乐幸福吧!
可见不贪生不怕死并不是理想的状态,不是我们学习的典范。历史上伟大人物很少是通过不贪生不怕死塑造出来的。我们只责骂文官贪财、武官怕死,但又没有人倡导完全不贪生、不怕死的生活理念。
文官怕死是理所当然,因为文官不怕死的结果大多是死得很快,而且死得很难看。武官不能怕死,因为战死沙场才是武官的最高荣誉。一旦武官怕死,就会未战先逃,置国家安危、百姓性命于不顾,失去军人本色。就算逃跑能够不死,也将活得很难看。
然而贪生怕死并不见得就有利无弊,大家都喜欢。社会上的许多问题实际上也是贪生怕死造成的。
大家都贪生,才造成今日处处可见的社会老龄化现象。贪生的后果是大家都活得久。而活得久的结果之一就是不可避免地老人愈来愈多。人生七十古来稀,忽然变成人生七十才开始。问题是怎样开始?开始制造社会问题,还是开始形成问题社会?
老人可能是“宝”,也可能是“贼”。这两种情况,孔子都提到过。“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是说老年人经验丰富,思虑周到,修养良好,凡事拿捏得恰到好处。遇有晚辈请教,都能够耐心指导,诚恳相待,当然是非常宝贵的导师。老就是宝,特指这些人士而言。
但是,有些老人,却不折不扣地应了孔子所说的“老而不死是谓贼”。把自己的子女送到国外,自己则留在国内到处制造社会问题,逢人就增加麻烦,最后还要子女之外的人来送终。这不是贼,又是什么呢?
嘴上说得好听,这么做是为了不连累子女。实际上自己无法独立生活,势必要依赖别人。这种贪生,完全是只顾自己,丝毫不考虑别人。要贪生,先要有靠得住的子女。否则,就不必贪生,以免连累外人。
怕死不难,要有老本、老伴和老友,再加上“老宝”的修养,这样就不怕不受人欢迎,爱活多久都可以放心地活下去。军人退伍之后,照样可以怕死,也没有人有权责骂他。
自私是贪生怕死的必然结果。贪自己的长久生存,怕个人的快速死亡,都有自私的成分,不容否认。
从现象上来分析,自私的对象离不开名和利。贪自己的利益,求个人的名分。名利心愈浓重,自私的心理就愈重。自私心理重到竟然忘记了名和利到头来不过是一场空。
别人的名利和自己无关,以致不去关心。只有自己的名利,永远说空不空。只要一口气还在,就有名和利的欲念和需求,很难摆脱名利的纠缠。
追求名利,还可以说是企图心、上进心、奋发图强的原动力,或者积极求取进步的驱策力。如果把追求所得的果实与社会大众分享,名利就不致遭受严苛的怨责。有名有利的人士,也不至于承受那样恶毒的诅咒。问题是在出名、获利之后,把果实留下来私自享受,才会引起众人的不满。
很多人把贫富悬殊视为社会不安的根源,似乎富有的人永远要接受贫穷的人的挑战,仿佛富有的人非把财富重新分配不可。
然而,有名有利的时候,如果不享受名利的果实,岂不证明名利果然是空的?那还有多少人会积极追求名利?大家都视名利如粪土,世界上还会出现什么样的名和利?活在如此这般的社会,人类会觉得快乐吗?
何况生活所需要的资源毕竟是有限的,若不积极争取,说不定分到自己身上已经所剩无几,甚至空空如也了。
争名争利是辛苦艰难的事情,原本为了保障自己的安全而努力,后来享受到名利的甜蜜果实,于是以争名争利为快乐之本,转而享受争名争利的乐趣。
求快乐成为大家努力的目标,加上名和利本来就难求,使得更多的人不求名也不求利,反而盲目地追求新奇的刺激。
我常听见这样的对话:
发型师问顾客:“您要染发吗?染什么颜色?”
顾客说:“随便什么颜色,越奇怪越好。”
这样做的人刚开始染发还有很多人看,觉得这样可以满足自己引人注目的快乐欲求。后来不论他染什么颜色,都引不起他人的注意,于是自己很不快乐,干脆剃了光头,想看看这样能不能带来一些快乐。
年长者对年轻人说:“这种无聊的广告,你们怎么看得这么起劲?”
年轻人回答道:“拜托!这种广告不是播给你们这个年龄的人看的,它是为我们而制作的。”
不管这种广告是有知还是无知,是有害还是无害,反正各人的标准不一致,只要能得到快乐就去做。针对不同的需求,满足人们想要得到的各种不同刺激,这种方法叫作市场区隔,说穿了就是针对人们各有所好、各取所需的情况进行制作,以此来获取利润。
不讲究区隔,大家都接受同样的刺激多么单调乏味,令人觉得无聊,当然得不到快乐。刺激的来源有限,势必引起争夺。大家逐渐不满足于享受争夺的刺激,于是不只争夺,还要进一步把争夺得来的刺激长期保留在自己身边,占为己有。
求生存、自私、求快乐,分析起来,都没有问题。它们之所以形成人性的三大弱点,主要是人本身的问题,才使得没有问题的问题变成严重的问题。
人的问题在于思维两极化
人的问题在哪里?在思维。人的思维经常两极化,不是极度向东,就是极度向西,以致趋于极端而无法保持合理的中道。过与不及都使求生存、自私、求快乐走上偏道而有所缺失。如何使自己不会过与不及,应该是每个人努力的正道。
媒体尚未发达以前,大家眼不见、心宁静,各自安于自己的策略,倒也心满意足,无所怨尤。媒体发达之后,资讯传播既快捷又普及,很多资讯不由得人不看,知道了太多的资讯以后,人就会互相比来比去,自己占便宜的地方就视为理应如此;自己吃亏的地方便认为岂有此理。于是,搞得天下大乱。
人类创造了媒体,媒体却专门攻击人性的弱点。为了生存竞争,媒体也采取若干策略,将自身的生存建筑在人性求生存、自私和求快乐上面,弄得人类对媒体管制也不是,开放也不是,似乎已经无可奈何。
现代人的人性弱点被媒体渲染、扩大、强化、利用到了无孔不入的程度。媒体经常打着“人们有知道的权利”的招牌,威胁、利诱人们从事各种好的或者坏的活动。
人生是人性弱点的攻防战
人性的弱点既属不可避免,媒体的持续发展又是理所当然。我们所能够自主的部分,说起来唯有掌握自己的因应策略,并且随着时空的变迁作出合理的调整。
我们一方面要防止他人攻击我们的人性弱点,一方面又不得不设法去攻击他人的人性弱点。从这种角度来看,人生简直就是人性弱点的攻防战,随时随地都在攻击,随时随地都在防备。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其实是说攻击时不要存有害人之心,而防备时则宜提高警觉。
对于人性的弱点,不论攻击或防备,最好采取适应、运用的心态,不要存有控制、利用的念头,因为动机纯正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例如妻子以独特的烹调口味来控制丈夫,听起来就很不合适,容易让人产生反感,使人觉得丑恶。如果改说妻子以独特的烹调口味来满足丈夫爱好美食的欲望,那听起来就不一样了,会令人觉得亲切、有人情味,而且属于美好人生的一部分。
动机纯正与否,完全是个人问题,与他人无关。例如含蓄、隐藏的动机,究竟是减少他人的不悦,还是为求奸计得逞?如人寒天饮冰水,冷暖自知。
尊重人性的弱点,适当地攻击或防备,以求达成合理的效果。基于这样的念头,便是动机纯正。
鄙视人性的弱点,认为应该攻其不备,那是乘人之危。对人经常“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时刻防备,凡事必朝坏处想,把人性丑恶化,则为动机不纯正。
研究人性的弱点,旨在正己正人,让自己快乐,他人也愉快,这样才具有正面的、积极的意义。若是心存不轨,盼望分析人性的弱点,据以攻他人于不备,达成自私自利的企图,那就大可不必,因为就算图谋有成,也毫无长久价值。
现在,我们来看看,人性的三个弱点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凡事从根本入手,比较容易彻底明了,而且易学易用。但是,千万要以因应、运用的态度,而不要以控制、利用的态度,这样对自己、对他人都会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