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31.00

基础统计(第五版)/“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数量

商品详情

  内容简介

  《基础统计(第五版)/“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历经四次修订,始终把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放在核心地位,注重教材的针对性、应用性和实践性。书中运用“问题思考”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课程理论知识;运用“知识自测”的方式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运用“内容复习”的方式帮助学生构筑理论知识框架;运用“案例分析”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维训练;运用“基本能力训练”的方式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体系安排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与第四版相比较,第五版教材内容更加精练,重点更加突出。另外,《基础统计(第五版)/“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还修改或更新了全部案例分析,更加贴近现实经济生活,体现了工学结合的教学特点。

  《基础统计(第五版)/“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适用于普通高等院校(高职高专、应用型本科)、成人高校、民办高校及本科院校举办的二级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的教学,也可供五年制高职学生使用,并可作为社会从业人士的参考读物。

  作者简介

  梁前德,湖北武汉人。1987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企业管理专业,此后获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硕士学位、管理学博士学位。现为湖北经济学院统计学二级教授,是享受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的专家。兼任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第二届常务理事、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应用型本科院校专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第六届理事,湖北省商业统计学会副会长,湖北省统计学会常务理事。

  主讲课程“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多次被评为湖北省优秀课程,主持科研项目10余项,主编教材、著作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主持制定“湖北省国内贸易‘十一五’和‘十二五’发展规划”“湖北省市场体系建设‘十一五’‘十二五’发展规划”。主持的科研项目“财经类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实践能力检测指标体系研究”,被原国内贸易部系统评为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主编的《贸易统计基础》,被原国内贸易部系统评为优秀教材三等奖;撰写的论文《城市家庭衣着消费模型探析》,被中国商业统计教学研究会评为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面向21世纪的我国商科专科教育一一关于人才培养问题的研究》,被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评为优秀论文一等奖。

  近年来,主要研究领域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问题.特别注意研究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材改革与建设,在《中国大学教学》等学术期刊上发表了部分研究成果;“经济管理类核心课程《统计学》教材改革与建设研究”,获湖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概论

  1 统计的性质和特点

  2 统计认识方法与活动过程

  3 统计中的常用基本概念

  4 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的设计

  案例分析 供应链上核心企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内容复习

  基本能力训练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统计调查

  1 统计调查的种类与技术

  2 统计调查方案

  3 统计调查问卷

  4 统计调查的组织方式

  案例分析 从我国网民特征看网络调查方案设计

  内容复习

  基本能力训练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统计整理

  1 统计整理的一般问题

  2 统计分组

  3 分布数列

  4 数据显示

  案例分析 武汉中百2010年年度报告

  内容复习

  基本能力训练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静态分析指标

  1 总量指标

  2 相对指标

  3 平均指标

  4 标志变异指标

  案例分析 基于居民休闲需求的城市

  园开发研究

  内容复习

  基本能力训练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动态分析方法

  1 动态数列的编制

  2 动态数列水平指标

  3 动态数列速度指标

  4 动态数列因素分析

  案例分析 基于时间序列的餐饮市场需求分析

  内容复习

  基本能力训练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统计指数

  1 统计指数的意义和种类

  2 综合指数的编制

  3 平均指数的编制

  4 指数体系与因素分析

  案例分析 2010年3月我国居民消费价格变动情况

  内容复习

  基本能力训练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抽样推断

  1 抽样推断基础

  2 抽样估计和推算

  3 抽样组织与误差控制

  4 显著性假设检验

  案例分析 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调查报告

  内容复习

  基本能力训练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相关与回归

  1 相关关系的概念与相关分析的内容

  2 相关关系的判断与测定

  3 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4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案例分析 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与可支配收入的回归分析

  内容复习

  基本能力训练

  本章小结

  附表

  附表1 标准正态概率较小制累计分布表

  附表2 标准正态概率双侧临界值概率表

  附表3 t检验临界值表

  附表4 x2检验临界值概率表

  附表5 F检验临界值概率表

  附表6 相关系数检验表

  附表7 随机数字表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供应链上核心企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①

  【问题提出】

  经济全球化促使供应链与供应链的竞争日趋激烈,供应链管理理论已成为当前管理理论和营销实践研究的热点之一。目前有关供应链上核心企业的研究偏重于核心企业的影响、能力业绩评价、建模技术、信息共享、风险规避等领域,忽略了对核心企业判别的研究。供应链管理的实践表明,核心企业常常发生改变,核心企业的改变给供应链管理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如何判断一个企业为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是供应链管理理论研究必须面对的问题。

  【分析过程】

  一、研究供应链上核心企业的主要特征

  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被誉为供应链运行的动力源,决定着战略伙伴关系以及供应链管理的成败。因此,要成为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也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和要求。

  1.核心企业必须具有影响力

  核心企业应该具备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它必须具有影响其他企业的能力。对于供应链上的其他非核心企业来说,为了自己的利益,必然会对加入供应链的获利情况作一个判断,如果加入后获利更大,有利于企业的发展,那么它们就会愿意加入供应链,反之则会将自己有限的资源投向更能使自己获利的其他供应链中去。

  2.核心企业必须具备吸引力

  吸引力是指核心企业所具有的吸引供应商和分销零售商加入供应链的能力。核心企业的吸引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市场占有率和商业信誉。市场占有率越高,说明该企业在市场上所拥有的市场份额越高,高市场份额常常意味着可以为其他合作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因此,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高会对其他供应商和分销零售商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一个企业是否能得到其他企业的合作,还与企业的商业信誉有很大的关系,因为供应链上的企业相互之间有频繁的业务往来和财务结算关系,处于核心地位的企业能否按时与供应商或者分销零售商结算有关款项,对其他企业加入供应链具有很大的影响。处于主导地位的核心企业不但应该有能让供应商、分销零售商加入供应链的发展潜力,而且还应让供应商、分销零售商有加入供应链的信心,从而有利于建立并持续发展供应链的合作伙伴关系。

  3.核心企业必须具备融合力

  融合力是指核心企业在经营思想与合作精神、企业文化等方面与其他企业相互交融的能力。核心企业的经营思想与合作精神具有重要的影响。任何企业都会把它的经营思想反映到企业经营活动中去,反映在与合作伙伴的合作态度上。核心企业只有着眼于长远利益而不为眼前利益所驱动,把与供应商和分销零售商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放在第一位,与它们结成长期联盟,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才能有助于形成供应链的合作伙伴关系,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绩效。核心企业的企业文化应该具有灵活适应性,因为灵活适应性的企业文化本身具有很强的环境适应性、亲和力和吸纳力,容易为其他企业成员所接受,共同形成以核心企业的企业文化为基础、具有该供应链鲜明特色的“供应链文化”,这对提高整条供应链的绩效也是非常有价值的。

  供应链本身作为一个复杂的网络结构,由众多的成员企业组成,每个成员企业可看做是一个实体,这些实体彼此之间相互作用,同时受到其他供应链实体和市场大环境的影响,是典型的复杂网络系统。从供应链网络的角度来分析,供应链核心企业的判别评价指标可根据企业的发展能力、企业的链接敏捷性(吸引力)、企业的链接稳定性(融合力)三个方面的影响来确定。

  二、构建供应链上核心企业评价指标体系

  客观科学地评价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核心企业评价指标的选取和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前提,因此应按照一定的原则选取指标和构建体系。

  1.供应链上核心企业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1)完整性原则。指标的选取应尽量全面地反映核心企业的内、外部环境,而且成为完整体系,减少则失去完整,增加则有冗余。

  (2)科学性原则。指标的选取应按照一定的科学原则进行,各指标的定义、规定、描述、计算、问题设计与评价标准等具有科学性、准确性。

  (3)可比性原则。即所选取的指标在同一行业不同企业之间可以横向比较,并且在企业内部也可以纵向比较。

  (4)代表性和相对独立原则。指标之间要相互独立,不要重复选取,指标要有明确的代表性,并尽量用较少的指标反映较全面的问题。

  2.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为了建立能有效判断核心企业的评价指标体系,除了应遵循设计任何评价指标体系必须遵循的完整性、科学性、可比性、代表性和相互独立等基本原则外,还应当包括以下具体原则:

  (1)应采用能反映供应链上核心企业实力程度的指标。包括节点企业的动态变化所引起的供应链的动态变化。

  (2)评价指标体系应反映供应链相同位置节点企业实力的程度差异。在实际评价企业实力的过程中,为了寻找同一条供应链中的薄弱环节,可以从权重值的设定上予以考虑。

  ……

相关产品推荐

服务参数

- 本商品享受上述商家服务 - 关闭

商品参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