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45.00

《陪孩子走过初中三年(新版)》(刘称莲 著) 陪孩子走过初中三年(全新增订版)(新版)

图书类型

  • 愿你慢慢长大
  •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
  • 陪孩子走过高中三年
  • 陪孩子走过初中三年
  • 养育男孩
  • 养育女孩
  • 聪明却混乱的孩子
  • 亲子沟通的方法
  • 最温柔的教养
  • 家庭的觉醒
  • 家庭教育指南
  • 最爱不过我懂你
  • 崔玉涛育儿百科
  • 心理抚养
  • 陪孩子弯道超车
  • 美国儿科学会育儿百科
  • 非暴力沟通
  •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 不抢跑也能超越
  • 母的习惯:反脆弱养育
  • 儿童感觉统合训练手册

图书系列

  • 愿你慢慢长大
  •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
  • 陪孩子走过高中三年
  • 陪孩子走过初中三年
  • 养育男孩
  • 养育女孩
  • 聪明却混乱的孩子
  • 亲子沟通的方法
  • 最温柔的教养
  • 家庭的觉醒
  • 家庭教育指南
  • 最爱不过我懂你
  • 崔玉涛育儿百科
  • 心理抚养
  • 陪孩子弯道超车
  • 美国儿科学会育儿百科
  • 非暴力沟通
  •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 不抢跑也能超越
  • 母的习惯:反脆弱养育
  • 儿童感觉统合训练手册
数量

商品详情

编辑推荐

陪伴系列图书是一套奇怪的书,一声不响,却永远站在畅销榜上;刘称莲是一位奇怪的作者,默默无闻,却影响着百万读者。

陪伴系列图书自2011年首次出版以来,累计销量已超过百万册。本次推出的第3版在原有版本的基础之上,首次增入专门为孩子们设计的精致别册。一本书,让妈妈和孩子各有所看。

所谓陪伴,是既陪伴孩子享受成功,更陪伴孩子面对失败。让孩子在跌倒时,跌得有尊严;让孩子在坠入低谷时,依然有勇气提灯前行。

陪伴是相信孩子,看见孩子,在孩子做不到的时候接纳孩子。让孩子自然地进步成长,就像风吹过树叶,晚霞映在脸上,宁静而又欢喜。


内容简介

要和孩子做朋友,我们就得像个朋友,不能对朋友做的事,我们都不能做。


走过小学六年,乖巧听话的孩子,悄悄变成了满身是刺的小刺猬。莫名其妙的偏执、终日紧闭的心门、偷偷进行的恋爱……这些看似叛逆的背后,蕴含的却是成长的力量,孩子的自我意识萌芽了,他们急于证明,我已长大。

“陪伴教育”专家刘称莲将自己陪女儿走过青春期的故事娓娓道来,让我们明白对眼前“来得偶然,去得必然”的孩子,作为父母能做的就是“尽其当然,顺其自然”。因为所有教育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孩子健全地离开我们的怀抱,在外面的世界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做一个冷静克制的观察者、建议者,而不是简单粗暴的决定者。不侵犯孩子的界限,允许孩子有独立的自我存在。只有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和孩子是独立的两个人的时候,真正的沟通才可能发生。



作者简介

刘称莲

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萨提亚模式家庭治疗师,亲子关系培训师。2013年被评为“中国榜样家长”,2014年其家庭被评为中国首届“书香之家”,2015年其家庭被评为“全国zui美家庭”,2015年被评为年度“极具影响力的家庭教育作家”。

倡导“和谐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前提”理念,并用于自己的育儿实践,培养了一个品学兼优的女儿,2011年被北京大学和香港大学同时录取,目前女儿已从北京大学毕业,被公派到享有美国“南方哈佛”美誉的范德堡大学继续深造。


精彩书评

我非常赞同刘称莲的观点,让孩子像花儿一样自然生长,否则只会欲速而不达。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即教育的成功;内心安宁平和,乃幸福本源。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者尹建莉


因为家有中学生,所以难免焦虑,谢谢这样一本好书,它淡然而又不失深刻,它给人精神的抚慰,却又不失具体的方法,我想好的图书应该就是这样的吧。

——北京大学副教授王在全

  

发自内心地羡慕李若辰,她爸爸妈妈的教育方式非常宽松,给她很大的自主空间,她所上的补习班都是自己决定的,学习时间也完全由自己掌握!呼吁爸爸妈妈们,可不可以把“紧箍咒”放松一点点!

——李若辰的好友陈杨芃


目录

再版序

前言 让我们一起做称职的家长


01学习 学出真感觉

  孩子去不去上学,是选择还是问题

小升初,我们来了          

  给孩子一双求知的翅膀

  学得巧才学得好

  生活是最牛的教材  

  老师,我们去哪里呀          

  英语小达人是怎样炼成的

  家教这样请才靠谱

  生命中的书香

  校园派VS经典派

  一零一中,就你了


02关系 做走心的父母

  爱孩子,需要调整频道       

  爱要这样说出口           

  用时间构筑爱的城堡         

  “听话”源于好的亲子关系     

  爸爸也OK 

  妈妈小厨 

  老师有妙招

   

03青春 成长的喜悦与烦恼

  爱上了“独处”的孩子       

  14岁和41岁的斗争          

  孩子那么恋旧为哪般         

  青春可以这么酷     

  追星,我明白

  “爱情”麻辣烫 

  丑小鸭or小天鹅   

  温柔地对待“游戏”孩子

                               

04生活 心灵手巧才算好

  教育大餐,菜要配齐         

  友谊万万岁             

  有一种爱叫作放手          

  谁懂寸草心 

  班级小能人  

  路是人走的  

  众望所归“感动王”


后记


精彩书摘

孩子不去上学,是选择还是问题

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不想去上学,这到底是一个问题,还是一种选择?值得我们去思索。家长们可能需要根据自己孩子的情况,探索孩子内心真正的想法,从孩子的实际需要出发,然后再看看能用怎样的方式去支持孩子,让孩子成长为最好的自己。


这两年我接到的个案和带领的工作坊中,初高中孩子的家长占了绝大多数,其中有一部分家长遇到的问题是:孩子不愿意上学,经常逃学或者待在家里不去学校。经过疏导,有的孩子会回到学校顺利完成学业,有的则不愿意再回到学校,宁愿在家里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在接待这些孩子的过程中,我有时候会回忆起自己小时候的情景。当年,我和村里同龄的小伙伴上初中,要跑到离家10里的学校去。因为路途遥远,早晨得早早起床,背着干粮往学校赶,下午放学回家又要走一个多小时山路。冬天白昼短,常常是披星戴月地上下学,加上寒冷,求学变成了一件异常辛苦的事情。没多久,小伙伴们就纷纷不愿意去学校了,唯独我对上学有一种特别的渴望。刚开始的时候,每天一早我都会背着书包,挨家挨户去祈求小伙伴一起上学。起初只有几个女生辍学,我还可以和男生做伴,到后来男生也都不愿意早起了。我一个人不敢走那么长的路,只好住到离学校近的姐姐家里,断断续续地读了一年初一。如今想起来,学了什么一点印象都没有了,内心留下的是当时深深的孤独和无奈。幸运的是,在姐夫的建议下,第二年我又考了一次初中,考进了县城的初中,才一步一步把学业完成。而我的那些小姐妹则在农村待了几年,20岁左右就嫁人生子了。

我知道,现在家乡的条件比我小时候好了很多,但很多女孩子还是一到初中就选择辍学,除了因为远距离就学,还有些孩子是因为父母在城里打工,不愿意在家乡做留守儿童。唯一和以前有所不同的是,现在的年轻人也可以选择去城市生活,而不是在村里等待婚嫁。

对于孩子不上学这件事,农村的家长很坦然,他们会自然接受:不去就不去,回家还可以帮忙家里做点力所能及的事。但是对孩子来说,由于资源有限而不得不早早中断学业,甚是可惜。这可能也是导致高校里农村孩子越来越少的原因之一吧!我常常想,许多有天分的农村孩子就这样早早辍学,给社会带来了不小的损失。这些孩子不去上学,不单是个人和家庭的问题,同时也是社会问题。原本十几岁的孩子就应该大部分时间待在学校里,学习做人的道理,学习生活技能,现在却早早进入社会,在遭遇困难、诱惑的时候不知道如何处置,有的孩子或许受到了伤害,有的则走上了犯罪道路,给社会造成危害。

平日里,我所接触到的不愿意上学的孩子大多数来自城市,他们的情况大致可以分成几类。第一类孩子因为从小引导不足,对学业产生厌烦。比如,家长把孩子的学习成绩看得比一切都重要,除了学习之外,什么都不让孩子做。孩子几乎被学习绑架,痛苦不堪,如果成绩不好,还会被老师和家长责怪。这样的孩子到了十四五岁的时候,会感觉到极大的束缚,追求自由和自我价值感的内心需求又非常强烈,当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他就会采取不上学的方式反抗。如果家长意识到孩子的生活除了学习其实可以更加丰富多彩,并努力改变孩子的生活模式,这类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疏导,通常是可以回到学校完成学业的,有的孩子甚至会发展得很优秀。

第二类孩子是因为家庭的关系。比如,有些孩子的父母关系长期不和或者家里有诸多困难,孩子内心常常处于不安和焦虑的状态中,导致不能专心搞好学习。这类孩子也有可能以不上学的方式来对抗来自家庭的困扰。在这些孩子的头脑里,或许觉得应该去学校好好学习,但就是控制不住地无法投入到学习中。他们内心非常冲突,也很苦恼。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讲,这类孩子的表现其实是其潜意识里对现实生活的应对方式,他们内心会以为只有这样才能改变家长。因为从小到大,家长最在意的就是他的学业,只有当他放下学业的时候,家长才会在意。这类孩子,只要家庭环境得到改善,他就有可能放下这样的应对方式。如果还能得到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他就可以厘清大人的事情和自己的事情,慢慢放下焦虑和不安,再次回到学业道路上来。

还有一类比较独特的孩子,像作家韩寒一样,因为并不适合在传统的学校里学习成长而选择不去上学。在我朋友的孩子当中,就有这样的情况,而家长的做法也令我十分敬佩。

一位朋友的儿子,现在20多岁了。他当年14岁,也就是正上初二的时候,有一天告诉妈妈说不想上学了。这位妈妈非常震惊,甚至有些措手不及,她无论如何也没想到自己的儿子有一天会这么说。因为这位妈妈是做心理学工作的,感觉自己和孩子的沟通交流非常好,况且她在工作中也疏导过辍学的孩子和家长,效果还不错。

等冷静下来,朋友问儿子为何有这样的想法,儿子的话再一次令她震惊。儿子说:“现在的教育模式,就像国家需要苹果了,大家赶紧种苹果;第二年又需要草莓了,再赶紧种草莓。这样培养出来的是果园,不是森林。”朋友很欣赏儿子小小年纪就有这样的思考,她和儿子讨论了不上学的后果以及将来需要承担的代价。在确认儿子对自己的选择笃定之后,便允许他不再去学校,用别的方式学习和成长。

在这个过程中,朋友承受了很大压力,亲戚朋友都不理解她,甚至一些有孩子的朋友还跟她断绝了来往,唯恐自己的孩子被带坏。但她毅然站在儿子这一边,她说:“我的孩子需要一片天,我这个做妈妈的要给他支撑。”对于儿子交往的人、做的事情等,她帮忙把关,一直陪伴儿子。在儿子成年之前,她鼓励他做了很多公益活动,比如去教会做义工、到姥姥开办的学校里帮助小朋友等。儿子辍学4年后,当昔日的同学都忙着准备高考的时候,他说:“妈妈,和我一样大的人大多数正在纠结考什么学校、选择什么专业,而我现在正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成为自己喜欢的人。”听到儿子这么说,朋友非常欣慰。如今,她的儿子已经长大,虽然没有读高中,也没有大学文凭,但他很阳光,也有一份非常喜欢的事情在做。

不是所有人都需要上大学,也不是所有人都想要上大学。在孩子产生不想上学的想法,或者有行为表现的时候,家长要看看孩子属于哪种情况。如果是像上面讲到的朋友的儿子,有自己的思想和对自己未来的设想,家长是否可以支持孩子,并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切实帮助孩子?

无独有偶,另外一位朋友15岁的女儿也在初二的第一学期辍学在家。这个女孩虽然没有上学,但她花了很多时间读书、去野外做观察、写作,文思好的时候最多一天可以写出一万字的小说。为了不落下学业,爸爸妈妈为女儿请了老师在家补习,女儿也欣然接受。要中考了,爸爸妈妈征求女儿的意见,要不要参加中考。女儿选择了参加考试,并且非常努力地备考。女儿说,本来不去上高中也可以,但她想给自己多一个选择。

这个女孩的妈妈是我非常要好的朋友,我清楚地知道她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从当初的焦虑不堪到坦然接受,再到后来发自内心地欣赏孩子。当我问及她如何看待孩子不上学这件事的时候,她说,家长可以真正从孩子的需求出发,放下“一定要上学”的执念后,孩子反而会变得灵活,没有那么较劲了。

无论是缺乏教育资源的农村地区,还是教育资源优良的城镇,每年都会有不少孩子萌生不上学的念头,有些孩子甚至索性直接回家不再去学校了。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不想去上学,这到底是一个问题,还是一种选择?值得我们去思索。家长们可能需要根据自己孩子的情况,探索孩子内心真正的想法,从孩子的实际需要出发,然后再看看能用怎样的方式去支持孩子,让孩子成长为最好的自己。“我的孩子不见得就得跟别人的孩子一样”,孩子是多样的,成长也可以是多样的。


前言/序言

前言

让我们一起做称职的家长

大学刚毕业的时候,我二哥的儿子——我的一个侄子正在上初二,寄宿在我大哥家。他迷上了电子游戏,每天溺在游戏厅不肯回家。大哥发现侄子玩游戏后,就每天到游戏厅去找,每次找到都是二话不说就给侄子一个耳光,侄子也乖乖地跟着大哥回家了。可是,第二天他依然去游戏厅,大哥依然去找。就这样,侄子玩了一年,大哥找了一年。到初三毕业的时候,侄子因为成绩太差,险些连初中的毕业证都拿不到。

过了几年,我三哥家的儿子——我的另外一个侄子,又是在初三的时候迷恋上了电脑游戏。那时候,我已经到了北京,三哥三嫂向我求助,我便给侄子写了一封长信,苦口婆心地劝他不要再玩游戏,并以我为例激励他,只有好好学习才能脱离农村,才能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据说,收到我的信后,侄子果真不去玩游戏了,但为时已晚,此时离中考已经没有几天了。所以,这一位侄子也没有考上高中。

一次回乡,听说我的一个表侄女正上初三,因为网恋,学业一塌糊涂,有一次没有告诉家里就偷偷到外地去会网友,把表哥表嫂吓得半死。

我说的这几个孩子,在我们的家族里都是禀赋非常优秀的孩子。据我所知,他们都是聪明又懂事的孩子,之前学习成绩都特别好,大家一致看好他们,觉得他们将来一定能够学有所成、出人头地的。可结果却是,一个一个不得不中断学业,早早地走向社会。

那个时候,我不懂心理学和家庭教育理论,跟大家一样只怪这些孩子不懂事,不知道体谅父母的辛苦。最揪心的是,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的前程受到了莫大的影响而无能为力。如今,我一再地反思哥哥嫂子们的教养方式,发现这些孩子之所以行为叛逆,除了自身因素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正确的家庭教养方式的缺失。因为家庭教育没有及时跟进,导致孩子在青春期出现的问题未能矫正,进而影响到孩子一生的发展。

这些至亲的孩子的教训,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也因为这样的前车之鉴,我不断地思考如何才能做一个称职的家长。

我爱我的女儿,打从怀孕的那一刻,就想着让她接受优质的爱和教育。女儿到了青春期,我希望她能顺利度过这一特殊时期。也就是在这时候,我有时会觉得“搞不定”女儿。于是,我开始系统学习家庭教育理论,不为别的,就为做个好家长。没承想,在试图做好家长的同时,我也找到了自己热爱的事业方向,成为了一个家庭教育工作者。

2013年春节前,我正准备结束工作回老家过年的时候,我们的工作室却接连来了几位来访者,他们都是家长,都是要咨询解决孩子的问题。这些孩子里有不参加期末考试的,有连续几天在网吧玩游戏不回家的,有离家出走的,有不愿意再回到学校的……巧的是,这些孩子又全在初中就读。就在我动身的前一天,还有一个初三女孩的妈妈来电话哭着说想见我一面。

我的书《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和《陪孩子走过高中三年》出版以后,深受广大家长朋友的认同和支持,策划编辑朱笛女士也多次催我再写《陪孩子走过初中三年》。我本来还有些犹豫,没有想到工作室的访客中会有那么多的初中生家长和孩子,可见大家是多么需要支持。可工作室一对一的咨询作用又是那么有限,于是,我坚定了写《陪孩子走过初中三年》的决心。

在先生和女儿的支持下,经过一年多的构思和写作,《陪孩子走过初中三年》终于结稿。

虽然我分别用三本书写了孩子成长的三个阶段,但我一直觉得孩子的成长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教育也不可能分割成几个阶段来分别进行。所以,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已经在《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和《陪孩子走过高中三年》里表述过的教育观点便没有再涉及。另外,在这本书里,依然没有谈论太多关于孩子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问题,因为我觉得要让孩子热爱学习,家长应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上。而对于处在青春期的初中生,家长能够跟孩子很好地相处,便是非常重要的陪伴。因此,本书较多着墨在如何理解青春期孩子并跟他们有效沟通。作为一个家长,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我有得心应手的时候也有手足无措的时候,所以书中发生在我家的例子有成有败。从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我把自己的觉察和反思也写在了书中,以期能够对大家有帮助。

在此,感谢我的先生和女儿,正是他们在背后默默的支持,让我的写作越来越顺利;感谢出版社的编辑朱笛,正是她的信任和坚持,才有这本书的面世;感谢出版社其他的工作人员,是你们辛劳的付出让这本书以这么美的面

貌展现在大家的面前;也感谢所有对我工作给予理解和帮助的家人和朋友,你们也是我前行的不竭动力。

刘称莲

2014年2月于北京

相关产品推荐

服务参数

- 本商品享受上述商家服务 - 关闭

商品参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