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十六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学习丛书

作者:卖贝推荐日期:2023-12-18 18:41:37

图书介绍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ISBN:9787505741294

版次:1

商品编码:12250621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72

字数:520000

图书描述

编辑推荐

中办、国办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

为了更好地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学习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编辑出版了该套丛书。

内容简介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十六讲》分十六讲叙述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从阶级制度、封建制度、官制、选举、兵制、法律、租税、刑法等方面,详尽阐述了各个时代的政治措施及其成败得失。文笔洗练,生动活泼,极富思想内涵和理论深度。

作者简介

吕思勉(1884—1957),著名历史学家。他的史学研究通贯各时代,周瞻各领域,在中国通史、断代史和各种专史领域都作出了独到的贡献,为后人的学习研究留下了宝贵财富。吕思勉注重排比史料,分类札记,长于综合研究和融会贯通,既坚持不懈涉猎古文献,又广泛阅读新出报刊和从西方引进的新文化、新思想以及研究方法。他著述宏富,主要有:《白话本国史》、《吕著中国通史》、《先秦史》、《秦汉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历史研究法》等。

目录

第一讲 ?古代社会的政治组织(一).... 001

第一节?古代社会的阶级制度.............. 001

第二节?封?建......................... 005

第三节?官?制......................... 012

第二讲?古代社会的政治组织(二).... 021

第四节?教育和选举..................... 021

第五节?兵?制......................... 029

第六节?法?律......................... 037

第三讲?先秦政治制度(一)........... 048

第一节?封?建......................... 048

第二节?官?制......................... 061

第三节?选?举......................... 072

第四讲?先秦政治制度(二)........... 081

第四节?租?税......................... 081

第五节?兵?制......................... 092

第六节?刑?法......................... 107

第五讲?秦汉政治制度(一)........... 125

第一节?政?体......................... 125

第二节?封?建......................... 127

第三节?官?制......................... 138

第六讲?秦汉政治制度(二)........... 160

第四节?选?举......................... 160

第五节?赋?税......................... 180

第六节?兵?制......................... 194

第七节?刑?法......................... 210

第七讲?晋南北朝政治制度(一)....... 238

第一节?政?体......................... 238

第二节?封?建......................... 243

第三节?官?制......................... 249

第八讲?晋南北朝政治制度(二)....... 271

第四节?选?举......................... 271

第五节?赋?税......................... 298

第六节?兵?制......................... 322

第七节?刑?法......................... 340

第九讲?隋唐五代政治制度(一)....... 371

第一节?政?体......................... 371

第二节?封?建......................... 379

第三节?官制上......................... 389

第四节?官制下......................... 410

第十讲?隋唐五代政治制度(二)....... 431

第五节?选举上......................... 431

第六节?选举下......................... 465

第十一讲?隋唐五代政治制度(三).... 497

第七节?赋税上......................... 497

第八节?赋税下......................... 514

第十二讲?隋唐五代政治制度(四).... 539

第九节?兵?制......................... 539

第十节?刑?制......................... 571

第十三讲?宋辽金元四朝的政治(一).. 600

第一节?官?制......................... 600

第二节?学校选举....................... 606

第三节?兵?制......................... 612

第十四讲?宋辽金元四朝的政治(二).. 619

第四节?刑?制......................... 619

第五节?租税制度上..................... 622

第六节?租税制度下..................... 629

第十五讲?明清两代的政治(一)....... 638

第一节?官?制......................... 638

第二节?学校选举....................... 643

第三节?兵?制......................... 646

第十六讲?明清两代的政治(二)....... 649

第四节?法?律......................... 649

第五节?赋税制度上..................... 653

第六节?赋税制度下..................... 657

精彩书摘

第三节?官?制

至于内爵,则是以公、卿、大夫,分为三等的,所以《白虎通》说:“公卿大夫何谓也?内爵称也。”又说:“内爵所以三等何?亦法三光也。所以不变质文何?内者为本,故不改内也。”这是说商朝内外爵皆三等;周朝改商朝的公一等,侯一等,伯子男一等,为公,侯,伯,子,男凡五等。至于内爵则不改。这是天子之制至于诸侯,却是《王制》所说“上大夫卿,《白虎通》引少一个卿字,然而《白虎通》只说“诸侯所以无公爵者,下天子也”。没有说诸侯无卿爵,则其以上大夫为卿可知。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所以《白虎通》引这句话,又说明道:“此谓诸侯臣也。”

设官的数目,则是以三递乘的。《王制》说:“天子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昏义》同。《北堂书钞》卷五十引《五经异义》《今尚书》夏侯、欧阳说亦同。又说明其故道:“凡百二十,在天为星辰,在地为山川。”《白虎通》说:“凡百二十官,下应十二子。”《御览》引《尚书大传》说:“古者三公,每一公,三卿佐之。每一卿,三大夫佐之。每一大夫;三元士佐之。”《白虎通》同。郑玄注《王制》说这是夏制,他是据着《明堂位》“有虞氏官五十,夏后氏官百,殷二百,《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十六讲(上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学习丛书》(吕思勉),周三百”,把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加起来,得百二十之数,抹掉二十,单说一百,合于古人“举成数”的例。所以如此说法。然而《明堂位》这篇书,本来不甚可信,前人疑之者甚多。郑注《明堂位》说:“周之六卿,其属各六十,则周三百六十官也。此云三百者,记时冬官亡矣。”已经穿凿得不成话。又说:“以夏殷推前后之差,有虞氏官宜六十,夏后氏官宜百二十,殷宜二百四十,不得如此记也。”可见他也有点疑心。案《春秋繁露》说:天子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之外,又有二百四十三下士,合为三百六十三,法天一岁之数。周官三百六十,恐不是像《周官》所说的。周六官,其属各六十,见天官小宰。

畿内的公卿大夫和封于外的诸侯,爵禄都是一样的;所争者,内官但“世禄”而不“世位”,外诸侯则可以父子相继,实际上的权力就大不相同了。《王制》:“天子之县内诸侯,禄也(《正义》此谓畿内公卿大夫之子,父死之后,得食父之故国采邑之地,不得继父为公卿大夫也);外诸侯,嗣也。”诸侯之国,也是如此,所以春秋讥世卿(见《公羊》隐三年宣十年传)。这是法律上的话,实际上如何,自然另是一问题。

侯国的官,《王制》说:“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小国二卿,皆命于其君;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春秋繁露》说:公侯伯子男之国,都是三卿,九大夫,二十七上士,八十一下士。《繁露》的大夫,就是《王制》的下大夫,其数不合。案《郑注》:“小国亦三卿,一卿命于天子,二卿命于其君;此文似误脱耳。”则《王制》此节,文有脱误,似以《繁露》为可据。

至其职掌,则《北堂书钞》引《异义》《今尚书》夏侯、欧阳说:“天子三公:一曰司徒,二曰司马,三曰司空。”《周官》司徒为官疏引《尚书传》“天子三公:一曰司徒公,二曰司马公,三曰司空公。”《韩诗外传》卷八“三公者何?司空,司马,司徒也”。说俱同。《论衡。顺鼓篇》引《尚书大传》“郊社不修,山川不祝,风雨不时,霖雪不降,责于天公;臣多弑主,嬖多杀宗,五品不训,责于人公;城郭不缮,沟池不修,水泉不隆,水为民害,责于地公”。《太平御览。职官部》引《尚书大传》:“百姓不亲,五品不训,则责之司徒;蛮夷猾夏,寇贼奸宄,则责之司马;沟渎壅遏,水为民害,田广不垦,则责之司空”,则天公是司马,人公是司徒,地公是司空。和《韩诗外传》“司马主天,司空主土,司徒主人”之说相合。《白虎通》:“《别名记》曰:司徒典名,司空主地,司马顺天。”至于九卿,各书皆不明言其名称及职事,案《荀子。序官》:

宰爵知宾客祭祀飨食牺牲之牢数,司徒知百宗城郭立器之数,注百宗,百族也。立器,所立之器用也。司马知师旅甲兵乘白之数。注白,谓甸徒,犹今之白丁也。或曰:白,当为百,百人也。修宪令,审诗商,注诗商,当为诛赏,字体及声之误。禁淫声,以时顺修,使夷俗邪音,不敢乱雅,太师之事也。修堤梁,通沟浍,行水潦,安水藏,以时决塞,岁虽凶败水旱,使民有所耘艾,司空之事也。相高下,视肥境,序五种,省农功,谨蕃藏,以时顺修,使农夫朴力而寡能,注,禁其它能也。治田之事也,修火宪,注,不使非时焚山泽。养山林薮泽,草木鱼鳖百索,注,上所索百物也。以时禁发,使国家足用,而财物不屈,虞师之事也。顺州里,定廛宅,养六畜,闲树艺,劝教化,趋孝弟,以时顺修,使百姓顺命,安乐处乡,乡师之事也。论百工,审时事,辨功苦,尚完利,便备用,使雕琢文采,不敢专造于家,工师之事也。相阴阳,占祲兆,钻龟陈卦,主攘择五卜,知其吉凶妖祥,伛巫跛击之事也。注,击读为觋,男巫也。古者以废疾之人主卜筮巫祝之事,故曰伛巫跛觋。修采清,注,采,谓采去其秽,清,谓使之清洁。皆谓除道路秽恶也。易道路,谨盗贼,平室律,以时顺修,使宾旅安而货财通,治市之事也。抃急禁悍,防淫除邪,戮之以五刑,使暴悍以变,奸邪不作,司寇之事也。本政教,正法则,兼听而时稽之,度其功劳,论其庆赏,以时慎修,使百吏免案与勉同。尽,而众庶不偷,冢宰之事也。

以上所举,除司徒、司马、司空及冢宰外,又得宰、太师、治田、虞师、乡师、工师、伛巫跛击、治市、司寇九官,似即系九卿。冢宰一官,有人说就是司徒兼的,然据《王制》,“冢宰斋戒受质”和“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斋戒受质”分举,分明不是一官,更据荀子此文,似乎确在三公之外。汉承秦制,我是猫(第三版)/经典译林,有九卿而无三公,然而有相国丞相,秦制必沿袭自古,也可证冢宰在三公之外。《周官》地官序官疏引郑《尚书大传》注:“周礼,天子六卿,与太宰、司徒同职者,则谓之司徒公;与宗伯、司马同职者,则谓之司马公;与司寇、司空同职者,则谓之司空公。一公兼二卿,举下以为称。”则似系以意弥缝,并无所本。冢宰似乎没有官属的,百官都属于三公。所以下文说:“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斋戒受质。百官各以其成,质于三官。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以百官之成,质于天子”,郑注“百官,此三官之属”。正和“每一公三卿佐之,每一卿三大夫佐之,每一大夫三元士佐之”的话相合。

古文家之说:则《五经异义》说:“《古周礼》说:天子立三公:曰太师、太傅、太保,无官属,与王同职。故曰:坐而论道,谓之三公。又立三少以为之副,曰少师、少傅、少保,是为三孤。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是为六卿之属。大夫士庶人在官者,凡万二千。”案《伪古文尚书。?周官》:

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官不必备,惟其人。少师、少傅、少保,曰三孤;贰公宏化,寅亮天地,弼予一人。冢宰掌邦治,统百官,均四海;司徒掌邦教,敷五典,扰兆民;宗伯掌邦礼,治神人,和上下;司马掌邦政,统六师,平邦国;司寇掌邦禁,诘奸慝,刑暴乱;司空掌邦土,居四时,民地利;六卿分职,各率其属,以倡九牧,阜成兆民。

攻《伪古文》的,都说他误据《大戴礼。保傅篇》《汉书。?贾谊传》,把太子的官属,认作天子的三公三孤。又说郑玄注《周官》“乡老二乡则公一人”说:王置六卿,则公有三人也。三公者,内与王论道,中参六官之事,外与六卿之教。又他注《尚书。?君奭序》,“召公为保,周公为师”,说:此师保为《周礼》师氏保氏,大夫之职。《书疏》。可见得郑玄不主张六卿之上,别有三公三孤。然而《五经异义》所举的古周礼说,确和《伪周官》相同。《周官》朝士,“建外朝之法,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面三槐,三公位焉”,也明说公孤在卿之外。又保氏序官疏引《郑志》“赵商问:案成王《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即三公之号,自有师保之名。成王《周官》,是周公摄政三年事。此《周礼》是周公摄政六年时,则三公自名师保。起之在前,何也?郑答曰:周公左,召公右,兼师保,初时然矣”。赵商所说的《周官》,固然不是现在《伪古文尚书》里的《周官》,然而可见得不伪的《周官》,也确有此文。又看郑玄的答语,虽不承认“召公为保,周公为师”就是三公里的太师太保,却也并没有否认“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之说。又《周礼》虽没叙列公孤之官,然而涉及公孤的地方很多,宰夫,司服,典令,巾车,司常,射人司士,太仆,弁师,小司寇等。可见得六卿之外,别有公孤,《周礼》确有此说,并不是造《伪古文尚书》的人杜撰的。

六官之说,《大戴礼。?盛德篇》:“古之御政以治天下者,冢宰之官以成道,司徒之官以成德,宗伯之官以成仁,司马之官以成圣,司寇之官以成义,司空之官以成礼。”《管子。?五行篇》:“昔者黄帝得蚩尤而明于天道,得大常而察于地利,得奢龙而辨于东方,得祝融而辨于南方,得大封而辨于西方,得后土而辨于北方。黄帝得六相而天地治,神明至。蚩尤为当时大常为廪者,奢龙为土师,祝融为司徒,大封为司马,亚理斯多德诗学修辞学,后土为李。春者,土师也;夏者,司徒也;秋者,司马也;冬者,李也。”都和《周礼》相合。此外《曲礼》:“天子之五官:曰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典司五众。”《春秋繁露?。五行相胜篇》:“木者,司农也;?……?火者,司马也;?……?土者,君之官也,其相司营;?……?金者,司徒也;?……?水者,司寇也。”《左传》昭十七年郯子说:“祝鸠氏,司徒也;雎鸠氏,司马也;鹘鸠氏,司空也;爽鸠氏,司寇也;鹘鸠氏,司事也。”昭二十九年,蔡墨说:“五行之官,是为五官: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都只说五官。案古人五行之说,土是君象,见《白话本国史》第一篇第十章第一节。董子说:“土者,君之官也”,其义最古。天、地、人,四时,谓之七始。五官之说,除掉中“土者君之官”,其实只有四官。合着象天地人的三公,似乎是配七始的。《文王世子》:“设四辅,及三公,不必备,惟其人。”疏引《尚书大传》“古者天子必有四邻:前曰疑,后曰丞,左曰辅,右曰弼”。怕也是就五官里头,除掉四个的。因为总只有这几个官,却要“三光”,“四时”,“五行”,很麻烦的“取象”。所以三公,四邻,五官,也是互相重复。这种错杂不整齐的制度,很合乎历史上自然发达的事实。《周礼》一部书,说得太整齐了,所以就有点可疑。

其地方制度,《周礼》也说得很完备的。按照《周礼》,“王城”之外为“乡”;乡之外为“外城”,外城谓之“郭”;郭外为“近郊”;近郊之外为“遂”;遂之外为“远郊”,远郊谓之“野”;野之外为“甸”;甸之外为“稍”;稍之外为“县”,县为“小都”;小都之外为“鄙”,鄙为“大都”;甸、稍、县、都之地都是采邑,是行贡法的。乡以五家为比,五比为闾,四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比长是下士,闾胥中士,族师上士,党正下大夫,州长中大夫,乡大夫就是卿。遂则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酂,五酂为鄙,五鄙为县,五县为遂;遂大夫、县正、鄙师、酂长、里宰、邻长,比乡官递降一级。遂大夫是中大夫,里宰是下士,邻长无爵。六乡之吏:乡大夫六人,州长三十人,党正百五十人,族师七百五十人,闾胥三千人,比长一万五千人。六遂的数目同六乡相等,共有三万七千八百七十二人。案《管子。立政篇》:“分国以为五乡,乡为之师;分乡以为五州,州为之长;分州以为十里,里为之尉;分里以为十游,游为之宗;十家为什,五家为伍,什伍皆有长焉。”《小匡篇》:“五家为轨,轨有长;十轨为里,里有司;四里为连,连有长;十连为乡,乡有良人;五乡一帅”,其制鄙,则“五家为轨,轨有长;六轨为邑,邑有司;十邑为率,率有长;十率为乡,乡有良人;三乡为属,属有帅;五属为一大夫”。两篇所载,小有异同,然都和周礼相近,大概这一种组织,是和军制相应的。参看第二讲第五节。

其《尚书大传》:“古八家而为邻,三邻而为朋,三朋而为里,五里而为邑,十邑而为都,十都而为师,州十有二师焉。”《御览》百五十七。《公羊》宣十五年《何注》,“在田曰庐,在邑曰里;一里八十户;八家共一巷。?……?选其耆老有高德者,名曰父老;其有辨护伉健者,为里正”。?……?见第二讲第四节。则纯系以井田制度为根本。《韩诗外传》说中田有庐,疆埸有瓜这一条,也说“八家而为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十六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学习丛书,和《尚书大传》《公羊》何注,都是相合的。春秋以后的官制,散见于各书者甚多,尤其多的是《左传》。《春秋大事表》里,列有一表,很为详备,可以参考。

至于当时服官的人,大概从士以下,或者用平民;从大夫以上,都是用贵族的,看下节便可明白。

a?此处原有夹注:“《大戴礼》《管子》,也不是全可信的。”作者批注时自删。

a?此处夹注后半部分:“——因为没有条理系统,太觉枯燥无味,所以没抄在这里。”作者批注时自删。

前言/序言

优秀传统文化书籍作为古今中外文化精华的传世之作,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成为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

中办、国办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

下一篇:大明宰相那些事儿(套装全三册)

商品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