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9129670
版次:2
商品编码:12207879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复旦学术精品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176
套装数量:2
字数:124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秦汉卷(修订本 套装上下册)》研究自先秦至民国时期的中国行政区划变迁史。这一研究不仅是传统的关于历时政区沿革的考证(纵向),而且对同一年代各政区并存的面貌作出复原(横向),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相关的复原以详细至逐年为尺度。全书在总论外,分为十三卷,依次是先秦卷、秦汉卷、三国两晋南朝卷、十六国北朝卷、隋代卷、唐代卷、五代十国卷、宋西夏卷、辽金卷、元代卷、明代卷、清代卷及中华民国卷。
在掌握传世与出土历史文献的基础上,《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秦汉卷(修订本 套装上下册)》充分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力求可能地反映历史真实。全书以重建政区变迁序列、复原政区变迁面貌为主要内容,而由于历史时期中国行政区划的变化很大,在正式政区以外又有准政区的形式存在,化物语下,加之政区层级、幅员及边界在不同时期的变迁程度不一,冈此各卷又独立成书,其考证过程和编写结构有各自的侧重点。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秦汉卷(修订本 套装上下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1部学术意义上的行政区划变迁通史。各卷作者在相关领域有长期的学术积累,全书的写作也倾注了十余年之功,希望能成为中国行政区划变迁史研究的重要参考著作。
作者简介
周振鹤,1941年生,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主治历史地理学,兼治中外文化交涉史。创立政区地理概念,并开创历史政治地理学研究。创新文化地理研究,始创历史语言地理与宗教地理研究,并倡立文化语言学概念,提倡语言接触研究方向。曾先后到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德国哥廷根大学、爱尔兰根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关西大学、东洋文库,香港城市大学访学、任教、任职。主要论著有《西汉政区地理》、《方言与中国文化》(合著)、《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等十余种,主编《上海历史地图集》、《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论著曾多次获全国及省部级各种学术奖项。
李晓杰,1965年生,河北唐山人。198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88年至1991年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保管部工作,任助理馆员。199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获历史学博士学位。2001年至2002年度为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2003年至2004年度任大阪大学文学部COE研究员。现为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历史政治地理、《水经注》、中国古代史及近代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研究。著有《东汉政区地理》、《体国经野——历代行政区划》、《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先秦卷》、《疆域与政区》、《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五代十国卷》、《水经注校笺图释·渭水流域诸篇》(主编)等,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张莉,1983年生,安徽无为人,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博士生。主要研究领域为秦汉政区地理、唐代历史地理。
目录
第一编 秦代政区
绪言
一、秦代疆域
二、秦代地方行政制度
三、秦代政区研究的学术史
四、研究方法
上篇 秦郡研究
第一章 关中地区诸郡
第一节 京师地区
第二节 陇右地区
第三节 巴蜀地区
第二章 山东北部诸郡
第一节 故韩魏河北地区
第二节 故赵地区
第三节 故燕地区
第三章 山东南部诸郡
第一节 故韩魏河南地区
第二节 故楚淮汉以北地区
第三节 故齐地区
第四章 淮汉以南地区
第一节 故楚淮汉以南地区
第二节 故百越地区
附章楚汉之际诸侯疆域
第一节 十八诸侯封域
第二节 项羽西楚国封域
第三节 楚汉之际诸侯疆域变迁
下篇 秦代置县考析
第一章 秦县数目估测及分布
第一节 秦县数目估测
第二节 秦县分布
第二章 秦县考证
第二编 西汉政区
绪言
一、研究西汉政区的基本文献
二、西汉政区研究的基本方法
上篇 西汉疆域与政区概述
第一章 西汉疆域及地方行政制度
第一节 西汉疆域变迁
第二节 西汉之地方行政制度
……
第三编 东汉政区
附篇 新莽东汉易代之际割据政权势力范围考述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秦汉卷(修订本 套装上下册)》:
其沅水条日:“沅水出象郡镡城西,[入]东注江,入下雋西,《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秦汉卷上下)(精)》(周振鹤//李晓杰//张莉|总主编:周振鹤),合洞庭中。”
比较之:《汉志》群柯郡故且兰本注云:“沅水东[南]北至益阳入江。”《说文》:“沅水出牂柯故且兰,东北入江。”
《水经》:“沅水出牂柯且兰县为旁沟水,又东至镡城县为沅水,又东北过临沅县南,又东至长沙下雋县西北人于江。”
沅水今古同名,以上四条记载,关于沅水的出处、流向和归宿大体一致,没有出入。但《海内东经》附篇的沅水条要早于其他三条史料,大致体现了秦汉时期的地理现实,时镡城以西之且兰地尚未内属,因此叙沅水源头只及“镡城西”。汉武帝以后,且兰地置为故且兰县,《汉志》遂系沅水于该县之下,表明其出处。三国时,故且兰县改称且兰县,《水经》故言沅水出牂柯且兰,由地名的演变可以看出地理现实的变化。
附篇沅水条记事之准确,说明镡城曾属象郡这一史实是可信的。镡城于《汉志》为武陵郡属县,是武帝元鼎六年以后的事(这点后文还要详及),于秦代它正是象郡的北界。《淮南子·人间训》说秦始皇“又利越之犀角、象齿、翡翠、珠玑,乃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之岭……”证明镡城正在秦、越之交界。秦始皇三十三年置象郡以后,镡城即成为象郡最北部的一县。《淮南子》此文亦为鄂氏所征引,但未能直接证明象郡日南说,反倒可以成为《海内东经》附篇沅水条的注脚。
《海内东经》附篇郁水条日:“郁水出象郡,而西南注南海,世界毒物全史:毒物史话 [World History of Poison:History of Poison],入须陵东南。”
《汉志》郁林郡广郁县:“郁水首受夜郎豚水,东至四会人海。”
《水经》:“温水出牂柯夜郎县,又东至郁林广郁县为郁水,又东至领方县东,与斤南水合,东北入于郁。”
郁水即今西江及其上游红水河之古称。郁水之源,秦汉间尚不清楚,只知其出象郡,象郡以西未尽人秦汉版图,故不能言其具体出处。《海内东经》附篇一所叙二十六条水道不言详细出处者唯郁水与白水两条。白水今嘉陵江及其上游白龙江,源出蜀郡徼外,故亦仅能言其出蜀,不能详其出处。至武帝开西南夷,汉人地理知识更加扩大,知郁水(红水河)上源为豚水,豚水出牂柯夜郎,即今北盘江。但红水河另有一上源南盘江,于《汉志》称南盘江下游为温水,汉人视之为郁水支流。《汉志》牂柯郡镡封县本注日:“温水东至广郁入郁。”合上文所引郁林郡广郁县本注观之,知温水与豚水合流后始称郁水,广郁县(今广西田林、乐业、册亨一带)即在两水合流处,正是豚水、温水、郁水三名称的分界点。
到了写作《水经》的时代(近人定为三国时期),又移温水名于豚水之上,豚水名遂隐,故《水经》云:“温水出牂柯夜郎县,又东至郁林广郁县为郁水。”实际上相当于合《汉志》群柯郡夜郎县“豚水东至广郁”及郁林郡广郁县“郁水首受夜郎豚水”两条注文为一。
郁水的流向是东偏南,《海内东经》言其“西南注南海”,西南应是东南之讹。古籍经过长期辗转抄写,常有错讹,尤其是道里方向,东误为西、南讹为北的现象颇为常见。即如前引《汉志》云“沅水东南至益阳人江”,东南显系东北之误,读史者绝不至于因志文日东南,而误认其为他水,同理此处亦不会因经文言“西南注南海”而怀疑其非郁水。
郁水人海处于《汉志》为四会,于《海内东经》附篇为须陵。须陵或汉以前之地名,其地望今已无可指实,或许与四会是名异而实同。《水经》粗看似未言郁水之归宿,反言郁水与斤南水会合之后,又复人于郁,显然不通。因此《水经》温水条最后一句“东北入于郁”,明明是“东南入于海”之讹。人海误为人郁,东南讹为东北,必须如此更正于事理方合,也才与《水经》叙水道必详其出处、流程及归宿三要素的原则相符。
要之,《汉志》、《水经》与《海内东经》附篇有关郁水的记载表面上看来似乎有些差异,但实质完全一样,证明附篇郁水条所叙内容绝非虚妄。事实上,不但是上述沅、郁二水如此,《海内东经》附篇所有二十六条水道的纪录,都是值得认真研究的地理资料,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秦汉卷(修订本 套装上下册),不能仅仅因为它附在《山海经》一书之内而忽视其地理价值。就这些水道资料所表达的地理知识来看,似乎写定于秦汉间,如言白水出处不系广汉而系于蜀,言沅水、郁水出处只及象郡,而不及其西;又全篇不及汉以后出现的新地名;叙水道归宿时先言人某江或入某海,再及归宿处之地名,体例似比《汉志》、《水经》原始。唯全面之论证,已非《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秦汉卷(修订本 套装上下册)》所当及,容另文述之。
……